蜀道明珠翠云廊,跨越千年仍青苍。翠云廊是目前存世时间最长、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人工行道古树群。漫步其中,姿态各异的古柏散布道旁,相互掩映。
古人是如何植柏护柏的?千年之后,我们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监测、呵护古柏?在植树节到来之际,请跟随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的镜头,走进绿树成荫的翠云廊。
古人在蜀道植柏,意在植树表道,以树计里。翠云廊植树历史可追溯至秦汉,当地有确切文献记载的大规模植树有6次,尤以宋明两代的种植规模最为巨大。
翠云廊能够千余年苍翠环绕,除了剑门山区气候和土壤适宜柏木生长,也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剑阁县沿袭古制接力保护,山区百姓也把植树护路当作行善积德的义举。
目前,剑阁县翠云廊古柏自然保护中心对古蜀道沿线的古柏进行了逐株普查登记,建立电子信息档案,随时对古柏生态环境、生长发育和保护现状进行动态监测,便于制定保护措施。
翠云廊古柏树龄长、脆性大。当地通过抱箍加固、树洞修复、定期施药等措施,让千年古木生机勃勃。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古柏保护应与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传承相结合,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智慧哲理。
责编:王莉君
来源:新华社
-
湘乡市召开第八届市委常委会第140次会议
-
赵新文:协同联动 久久为功 深入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排查整治工作
-
赵新文:实事求是 依法依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
郭勇会见湖南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黄昕一行 共绘校地合作新蓝图
-
郭勇:积极推进秸秆综合治理 守护蓝天底色
-
湘乡督办建筑垃圾整治“回头看” 查遗补漏促提升
-
郭勇:以同类同治破局 推动畜禽养殖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
赵新文会见湖北武汉湘商企业家一行